去年因为长期在外出差,报名的几个全程马拉松无一成行,连日常跑步都少了很多。于是今年自己又开始广撒网、四处报名的模式,心想总能撞上几个能跑的,可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,同一天的北京通州半程马拉松和秦皇岛国际马拉松,我居然中签后者,但自己这一两年来,跑步基本上没有超过10公里以上的,所以心里还是相当紧张。

不管怎样,既然中签了,便简单准备一下,实际上情况却是,工作上好几个出差随时要去,自己几乎不报什么希望能够跑成。
还剩三四天的时候,去非洲的机票临时定了,恰好在秦马后的第二天,自己突然觉得去秦皇岛跑马拉松,成大概率事件了。
周末两天孩子的两个培训班,提前请假和确认补课时间;某次去迪卡侬时顺便买了能量胶;周四开始定上周六晚上的酒店,离秦皇岛奥林匹克中心就几十米远,方便周日早上开跑。
这时自己仍然发现一个重大的阻碍,那就是原以为周一去非洲的机票,其实跟以前所有去非洲的航班一样,实际上是凌晨零点多出发,那意味着我周日晚上就得赶到机场,也就是当天跑完马拉松就得赶回北京前往机场。
于是自己简单规划了一下。
周五晚上和周六上午,在家准备自己出国的所有行李,打包好,做好周日从秦皇岛返回北京后,拿着行李就去机场的准备。
同时还得准备另一套家当,就是周日跑马拉松的鞋子、腰包、跑步结束后替换的衣服等等。
对了,还有第三套家当,毕竟是全家五口人去外地住宿,孩子和娟的洗漱用品、拖鞋、游戏机(周六是孩子的游戏时间)、电器充电附件等等,也得整理出一套来。
周六上午十点半开始,我开车带着父母、娟和孩子,五口人就这样出发了。四个小时后,下午两点半到达秦皇岛,吃过午饭,去奥林匹克中心领物,全家去了趟鸽子窝风景区。在海边闲逛到六七点,吃过晚饭,陪孩子打完游戏休息。
第二天早上,闹钟定的是五点五十,但窗外的嘈杂声不断提醒自己,马拉松的参赛者们都在出发了。于是全家都起床,把自己送到了十几米外的赛场。
这次感觉跟以前不一样,从周六领物的时候就发觉,气势上并不如之前参与的几次全马,主要赞助商是野人体育和君乐宝,不像以前北马的阿迪达斯或者萨拉蒙,但大抵上,自己还是能感受那种所谓跑者狂欢节的气氛。

到了赛场,由于自己已经参加过多次全程马拉松,倒也没有什么格外的激动,这也是跟以前不一样的感受,以前到了赛场,锣鼓喧天,热身的带领者在高台上舞动,音乐激情澎湃,这次却平静得多。
还有个问题,以前在赛场上总能看到些奇装异服的装扮,这次也没有,偶尔能看到些全国跑团的赛服,但总少了些惊喜。
无论如何,自己一个人站在跃跃欲试的人群中,还是能明显感受到,这是一群对生命充满激情的人,这种氛围,有如在一个倦怠的团队里压抑和沉沦的自己,在另一个地方你突然觉得世界和人生充满了希望,也许这是群体效应导致,但一年里有一天的时间里,大家不分贵贱、不分老幼,不分贫富,只是在路上艰难的奔跑和相互鼓励,的确是让人享受和记忆深刻的事情。
周日天气还不错,算不冷不热,自己在前面10公里尽量不喝水,不过全身湿透,吃了半管能量胶补充体力。可惜比赛前没有上厕所,所以到了七公里的地方,一个单人临时厕所,排队等候四五个人,耽误了七八分钟,看着大队人马从身边走过,真的是很着急,自己也从先头部队直接变成断后的一员了。
到了十五公里,自己已不再大汗淋漓,感觉身体有些缺水,这时便开始喝水,二十公里的时候,吃完了剩下的半管能量胶,这时发现自己基本已走不动了。然而时间还早,四三零的兔子在前面不远,五小时的兔子在身后,自己这次的要求是完赛即可,不允许受伤,不追求速度和成绩。
到了三十公里,自己吃完了带的第二个能量胶,真的是一步都跑不动了,不过看时间也不过才三个半小时,我想最后十公里多一点的路程,两个小时完成,能将成绩控制在五个半小时,那也能接受了。

没想到,居然真的花了快两个小时,以前一个小时能轻松跑完的十公里,在自己跑过三十公里后,基本靠快走,偶尔跑两步,但跟以前的经历类似,从走路切换到跑步的过程,会让全身疼痛一次,再切换成走路,又会疼痛一次,所以每次状态的切换,都是一种煎熬,需要莫大的勇气。
二十公里后,自己两条腿偶尔会出现要抽筋的症状,便立刻停下来,按压或拉伸,我不想留下任何伤痛,或因为莽撞和要强导致中途退出。这时自己非常明显的感受到马拉松和人生的相同点,它相当漫长、在中途我们会遇到险境或挫折,这时你需要停下来,谨慎地处理它们,避免成为大的失败,然后,继续迈向终点。
沿途会收到些短信或者微信,Apple手表的好处就显现出来,自己可以直接在手表上语音回复,手表自动转换成文字发送。自己不断跟娟和孩子通报自己的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,在终点前一公里的地方,遇到他们并照相留念。最终以5小时27分的成绩,完成了2019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,距离关门时间还有48分钟。
担心赶回北京的时间不够,拿到奖牌和完赛包后,自己没有休息,马上跟家人汇合,坐上驾驶席开车返京。从下午两点开始出发,并经过焦急的半小时进京检查后,晚上六点半终于到达北京。简单吃过晚饭,回家洗澡,十几分钟后,坐车前往机场去搭乘晚上的国际航班了。

娟也怪我这次行程安排太紧凑,甚至有些不靠谱。自己反省起来,一是之前觉得几乎不可能成行,没有足够重视,后面又没意识到周一的国际航班其实是周日的半夜,这样马拉松当天的任务安排的实在太挤,万一哪个环节出了纰漏,后果会相当严重。
这次自己还能感受到一个明显的信息,那就是自己的一个小小马拉松,却有着背后众多家人的巨大牺牲和支持,他们陪着自己奔波,让自己能够完成这么一个不算爱好的爱好,不管是从经济上,还是从时间、精力上,都有着巨大的付出,自己真的需要感恩,感恩他们容忍自己的任性和执着。
对马拉松本身而言,觉得其实半程更适合自己,但无奈中不上签,自己工作时间又机动性太大,所以能跑一个是一个。这些年看了很多戏谈马拉松的文章,甚至把马拉松和保温杯、枸杞放在一起,称作中年人的危机转移方式。
很多人认为,不切实际的去参与这些拼尽极限的体能运动,为了能够发个朋友圈或得到一点聊资,是相当愚蠢的行为,自己当然也不会劝说其他人去跑马拉松或者类似的运动。
但从自己参与的感受来说,聊资也好,面子也罢,那四个小时自己与自己身体和意志的挣扎、适应、妥协,那是真真切切的事情,是旁观者无论如何体会不到的。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: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,一种是跑过马拉松的,一种是没有跑过的。

文章评论
真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