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本不太厚的历史书,但如果光从极简这两个字,就断定是本科普读物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自己在IOS的“多看”上大约看过三遍之多,第一遍惊叹于前几章的简洁的归纳;第二遍是烦躁最后几章的杂乱和潦草;第三遍,也就是写读书笔记这次,才发现这本书给自己的价值,并带给我大量的思索。
本来课外读物应该以泛读为主,但这本书有些奇怪,因为太多的点可以扩展开让人思考,我并不是历史爱好者,对西方历史的了解,起因也只是为了引导自己了解西方艺术和艺术史而已。
读史可以明鉴,倒是给自己做人、做事提供了许多思路和警戒,所以自己格外关注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的大历史观、关注民国为何没有走上宪政的道路、关注文革庐山会议的各种细节。这本欧洲史比较系统,尤其是一到六章,大致按照时间顺序,后续章节写的有些凌乱,但属于补充和横向分析。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部分,包括第一次认识到日耳曼蛮族对欧洲历史的影响、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的“个人与政府之间是契约关系”,还有欧洲国王权力分散的原因。
自己每一章都做了些笔记,这类似于个人备考《项目管理系统分析工程师》软件资格考试,每一章简略的归纳,并记住要点,这里也就放上来,如果有感兴趣的或者也想阅读这本书的,可以一起分享和参考。
另外中文的翻译,应该说用词还是比较考究,以至于给孩子作为普及读物还是有些困难,甚至如果对西方地理和历史没有大致了解的人,很难完全读懂,这里有一些个人也不能理解的词语,特地记下来,专门查了解释,也算读英文原著提高英文水平,读中文读物,至少也能提高一些文学技艺和修养吧。
疑难词汇:
无远弗届:指不管多远之处,没有不到的;演进泰半:演进.演变发展,泰半.大半;罩门:破绽;扞格han ge:相互抵触,格格不入;圭臬gui nie:指圭表,比喻标准,准则和法度,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;揭橥zhu:揭示。
读书笔记:
第一章 从希腊说起,讲到日耳曼
欧洲文明的三个组成元素:1.古希腊罗马文化;2.基督教;3.侵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。
三个元素的第一个连结:公元313年,君士坦丁大帝成为了基督徒,基督教成为国教。因此,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。
三个元素的第二个连结:之前基督教只是私人聚会团体,现在有了完整的层级组织,罗马帝国灭亡后,教会幸存并俨然一个独立政府,因此,教会变成了罗马人的教会。
三个元素的第三个连结:罗马帝国灭亡后,教会把希腊罗马的知识成就保存下来。当然,他们的目的是利用这些知识作为宗教的引导。
第四个连接:日耳曼蛮族灭掉罗马帝国后,并不善于统治所占领的社会,便于基督教联合,最后变成了基督徒,这是第四个连结: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。
一个时间的概念,中世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,到1400年结束,之前称为古典时期,之后称为近代。
第二章 神性到理性,科学到浪漫
近代欧洲的开端是1400年,并且始于文艺复兴。之前的希腊罗马的学术主要用来支持基督教会的神学,而从这时开始,教会体系外的学者,开始向往希腊罗马在创造这些知识时的意图。换言之,他们希望像古代艺术家一样从事艺术创作、希望能造出一样的建筑,而不是像教会一样只会用于支持宗教。
文艺复兴并没有攻击宗教,他们大致对基督教采取的观点是:宗教是个基本的存在,大体而言是件好事或者说有存在的必要,只是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事情值得关注。宗教不应该钳制生活和思想的一切,虽然这正是教会一贯的目的。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,世界开始了世俗化过程,也就是宗教可以存在,但属于私人事务,或者一群人的团体事务,但不能左右社会,也不能强制遵守和宰制思想。
希腊艺术中,裸体像和裸露的身体是有分别的,裸体像本身展现的是丰富的力和美,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;裸露地身体就只是没有穿衣服而已,而且因为没有穿衣服而显得自爆其短。个人认为对西方艺术中的裸体形态的理解大有裨益的一段描述。
浪漫主义:浪漫主义运动崇尚感受、情绪和所有强烈的情感。浪漫主义在德意志地区为甚,浪漫主义信徒并不想用理性去控制情绪和激情,他们认为优雅的将古典曲调重新演绎出来,并不算伟大的艺术家,穷尽灵魂、掏心剖腹的将热情、痛苦、绝望赤裸裸的摊在第一线才是,艺术应该是情感激荡、表达淋漓、惊天撼地的。但浪漫主义容易催生民族主义,所以德国和意大利的浪漫主义,催生了民族主义的典型代表-纳粹主义。之前一直以为浪漫主义是跟感情有关,后来看了大量德拉克罗瓦的绘画作品,才知道浪漫主义的本意。
希腊人几乎在所有学问上都胜罗马人一筹,除了法律。
第三章 争战一千年
罗马帝国遭遇的三次大规模侵略,第一次是日耳曼民族(西罗马帝国灭亡);第二次是穆斯林(东罗马帝国灭亡);第三次是北欧维京人。
伊斯兰教始祖默罕默德原为阿拉伯商人,得到神的天启后创立该教。穆斯林承认耶稣和耶稣之前的先知的确是先知,但默罕默德是世上最后一位先知,能引导大家走向唯一真神安拉的怀抱。他在生前的影响远远超过耶稣,而耶稣直到死时基督教还没有成型。
三次征战之后,十一世纪初,基督教开始十字军东征,首先是收复西班牙,然后是夺取圣地耶路撒冷。
1453年,东罗马帝国灭亡,君士坦丁堡陷落,当初将古希腊学术保存下来并仔细研读的基督教学者,带着这些手稿逃到了意大利,从而为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提供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。
第四章 民主意识,这样开始
雅典的执政者伯利克里,在一场纪念斯巴达战争中牺牲的士兵葬礼上发表演说—“国殇演说辞”,这篇手稿是政治家最知名的仪典演说,仅次于林肯的“盖兹堡演讲”。
这是一篇让我极为震撼的演讲,放在21世纪的今天,仍然会读出在当下几乎超前的意义。我甚至在想我有没有必要背下这篇很长的演讲英文稿。
第五章 有国王的民主,没国王的极权
封建制度的形成。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蛮族战士灭亡后,战士首领将土地分发给士兵,回报就是打仗时提供所需的战力。于是国家就建立在封地策略上,也就演变为后来的封建社会。从此君主也处于弱势地位,因为土地后续慢慢成为了父传子的私有财产,而且地主虽然有服从国王的义务,但也可以不听;虽然拥有武装力量,但也可以用来对付国王,而国王提要求时反而处处刁难。这些军队住在城堡里,能够抵御外敌,并保护城堡中自己的主子。
英国如何成为一个新教国家。亨利八士原配皇后是天主教徒,但没有生儿子,国王希望教皇宣布婚姻无效,再另取,可教皇不愿得罪当时势力很大的皇后的娘家西班牙,因此亨利自己宣布自己是英国天主教会的领袖,自己离婚并娶了第二任(后续共有六任皇后)。后续几位国王均由于信奉天主教的原因死于非命,知道来自荷兰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到来,彻底宣布国家成为新教国家。同时,达成了国王、议会、人民权利的相互牵制,即《权利法案》。
英国哲学家洛克1690年出版的《政府论》提出:个人与政府之间是契约关系,每个人拥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权、财产权和自由权;透过成立政府,人民有如跟政府签订如下契约:人民授予政府权利,是为了让自己的权利得到保护;如果政府不能保护人民的权利,那么人民有权解散政府,重新组建新的政府。其实在封建社会欧洲的君民之间已经有这样的默契,而这本著作使得过去发生的种种有了正当理由不再视为是革命行径;之后美国和法国的反抗风潮,也有了正义的依据。这一章很有意思,也是自己非常震撼的。
第六章 皇帝和教皇
西罗马帝国灭亡后,罗马教皇仍在,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仍然有个信奉基督的罗马皇帝,欧洲秩序仍然没有变。但当教皇需要保护的时候,东罗马帝国没有帮忙,而是法兰克国王帮忙,法兰克国王的后裔后来的查理大帝在罗马,由教皇宣称自己为罗马帝国的皇帝,就相当于放弃了东罗马帝国。
东罗马帝国教皇由皇帝指定,所以不存在这种相互牵制的影响。
国王和教会一直在争取权力,各地主教由教皇指定,但国王想左右自己地盘内的主教人选。教皇和皇帝争斗的结果,是双方力量都被消弱,导致各小国、公国和城市的出现。由于意大利和德意志长时期处于分裂的局面,因此很晚才统一,也比那些较早统一的国家,更倾向于浪漫主义时期产生的强烈民族主义,因此20世纪出现了最具侵略性和排他性的民族主义—法西斯主义。
这里涉及到的罗马帝国的概念:奥古斯都公元前27年建立罗马帝国—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—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—公元1453东罗马帝国灭亡—公元1806年拿破仑1799年执政的神圣罗马帝国灭亡。
第七章 语言
拉丁文“年”是annus(英文的annually),“上帝”或“主人”是dominus;那么“上帝的年度”经过词尾变化后变成anno domini,这样我们现在的公元2014年的公元,也就是AD,就是这两个词的缩写,即从耶稣基督诞生那年算起。
英语的形成:
日耳曼人入侵欧洲,拉丁语系变成罗曼语系;维京人入侵西欧,维京人的日耳曼语加入到罗曼语系,变成了诺曼法语。
维京人入侵英国,维京人的日耳曼语加上日耳曼语系的盎格鲁萨克森语,变成了英语。英国被法国诺曼底的威廉公爵第三次入侵,于是诺曼法语又被加入到了英语中。
因此,目前的英语词汇差不多是法文和德文的汇总,国王也出现了king、royal、sovereign好几种说法。
第八章 平民
现在看古罗马的道路,如果主要目的是士兵的移动,那么一般采用直线;但如果设计给一般(商业的)马匹和马车使用,坡度会缓和的多。
结语 欧洲为什么可以抢第一
国王的权力不够强大:中国皇帝拥有独一无二的权利,但欧洲没有任何一个国王能做到这样。罗马帝国灭亡后,西欧再不曾出现一个统领整片疆土的强大力量。换言之,国王太多,每个国王的敌对势力也太多,因此,国王必须笼络贵族、商贾和贸易人士。一旦这些人被欺压太过,人家可能转投敌营。
公民财产私有制,即“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国王”,这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。
整个欧洲权力分散:欧洲文明从中世纪以来,一直属于一个完整的文明—基督教文明。国王和教会的权力相互牵制。但欧洲的精英文化是个大拼盘,与君权统治之间系带并不牢固。
而中国以儒家为尊的精英文化其实是支持君权统治的。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