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月,致退休的同事兼朋友

出差途中接到单位通知,部门同事D一月份退休,让我写篇感谢信,放在告别的礼包里,自己在机场的休息室里,打开电脑认真的思考,却发现能写的都是日常的琐事和相处的只言片语。

这让自己有些内疚,同事D这一辈子的时光,担负着水电工程师的职业,奉献在我们单位,而自己却写不出多么崇高而深刻的送别和感谢文字。

这时手边的手机上,弹出了孩子发来的微信语音,孩子自豪的告诉爸爸,他三年级期末考试成绩不错,不过有些遗憾的是,一直引以为豪的英语,没有得满分,只考了97。自己发回了表扬和鼓励,也注意到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—聪明、有主见,但有些骄傲,需要更加踏实,不要满足于现状。

这时自己突然有种错觉,这不就是曾经小学三年级的自己吗?那时的自己,成绩不错,有些马虎和骄傲,但又暗自努力,有些浮躁,但又不会过于轻慢。

放下手机,思绪又回到了同事的回忆上,相比起稚气未脱的孩子,一个是奉献一生准备开始退休生活,一个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;一个是看遍世事、云淡风轻,一个却还在边贪玩、边让想多考几个一百分。

自己看到这种对比,有种特殊的感觉,大家不过都是人生路上的过客,每个阶段里,我们有着不同的脾气和心智,我们羡慕童年的稚嫩,却也追逐着中年人的知性和成就感,并享受着老年人的睿智豁达。随着时间流逝,我们的生命在攫取和进取中成长,我们放弃着、遗忘着,最终留下一点点或多或少的东西。

孔子说过: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一个人要听进不同的意见,居然要等到六十,七十开始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收放自如,并且还得把握着尺度和分寸。如果能提前做到这些,恐怕需要达观的性格和修为。

自己也曾无数次想象过自己的退休生活,白天到博物馆当义务讲解员,给孩子们讲讲安格尔的美和莫奈的光;晚上则带上近视加老花眼镜,开着滴滴,送这个城市里无助而忙碌的人们归家。

同事跟我说过很多次,希望退休后能有机会再去日本,跟随德川家康的脚步,看看他的家寺,看看他去过的地点以及家族的墓园,就像有的网友特地追随坂本龙马、西乡隆盛这些维新志士的足迹逛遍京都和东京一样。

刚到单位时,同事D是唯一跟自己讨论凯撒和屋大维的人,也同样对世界近代变革感兴趣,我关注隆裕退位到军阀混战,他关注的是明治维新。

自己经常会从同事眼中看到自己的影子,虽然自己远不及他豁达和从容。

几年前他还跟我们一起打羽毛球,毕竟年纪不小,所以不会太过激烈,但一眨眼不过几年的功夫,他却告诉我,因为骨骼和膝盖的缘故,后面连跑步和散步都比较困难。这让自己心里一直很难受,因为每个人成长也好,衰老也好,怎么会是个跳变的过程,这让自己觉得命运不可琢磨,也让自己更加努力的活在当下。

回过头来,看看这些无忧无虑的孩子,曾经我们是如此渴望长大,没有写不完的作业和考不完的试,没有少得可怜的零花钱,但长大了才发现,那也许是我们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候。不过更合适的说法也许是,我们每个时候都有每个时候的幸福、快乐和痛苦。

同事工作上给予自己的帮助,以及对单位部门的奉献,点点滴滴更适合单位发言,对自己而言,经常会想起大学时一位叫洪明的老师,她评价任何历史人物的功过,最后总会多加一句,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人,如此这种。

这也让自己觉得,这辈子如果在退休之后,其他人谈起自己的点点滴滴,最终能补充一句——这人挺好的,我想这辈子就已足够。

而这次这篇个人博文结尾,我也想说,退休的同事D–这些年的相处、学习和交流,他真的是一位好人,希望他退休后的生活–幸福、安康。

–周叶 2021年2月1日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