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个三月份几乎一直在出差,之前是忙着学位和职称的事,所以得知国家博物馆的《罗丹雕塑展》快截展的时候,非常担心错过,便在周末和娟用童车推着3岁的孩子,在国博匆匆看过。本来算是孩子第一次正式接触艺术展品,但由于是下午–宝宝例行的午睡时间,所以没过多久,孩子便在童车上香甜的睡去,我和娟也难得度过了两小时的艺术沉浸时光。
提起罗丹的思想者,应该说我和娟跟他还有一段渊源。虽然与娟是高中同学,但大学毕业后重新认识的契机,却是去湖北美术学院参观罗丹的雕塑展,那几乎是自己艺术学习和艺术爱好的起点。当然,那次只有“思想者”的复制品,自己事先做好的功课,在现场讲解时仍然是漏洞百出,却成为自己美好的回忆。
后来在世纪坛展览馆,看过罗丹和克洛代尔的作品,在圣彼得堡的冬宫也被罗丹作品所震撼。这次能在自己的城市看到那座记忆中的“思想者”,非常珍惜,也很期待。
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的最后展览,罗丹雕塑展算是活动的巅峰,并为这一系列的活动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。据说93年罗丹的“思想者”来过北京,这次算是20年后的重逢。个人对罗丹了解的不多,除去在电影《罗丹的情人》中了解的罗丹,以及他和克洛代尔的感情纠葛,对其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并没有太多的了解。
这次算是个机会,因为几乎展出了罗丹所有有分量的代表作品。对罗丹而言,只需要了解这句话应该就差不多:他是旧时期(古典主义时期)的最后一位雕刻家,又是新时期(现代主义时期)最初一位雕刻家。这有点像现代绘画艺术之父–塞尚的定位,或者新古典主义绘画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分水岭作品–马奈的《草地上的午餐》在历史上的影响。
这个算是完美的古典主义作品,严格的比例,柔美的姿态。
这个算是现代雕塑,偶觉得跟团红薯似的….
罗丹最主要的作品很多,其实只需要记住四个就行,一个是罗丹年轻时创作的《青铜时代》,然后是历时37年的《地狱之门》(其中著名的《思想者》就是门上方的雕塑),还有一个《加莱义民》,最后还有个《巴尔扎克》。
《青铜时代》是罗丹早期的作品。手机拍照,效果一般。为什么叫这个名字,其实按个人的知识,还是有些难以理解的。看讲解才知道,青铜时代在历史和考古上,被称作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期。因为这尊完美的人体,自然而舒展,仿佛刚从束缚中解脱,象征人类从愚昧时代走向文明,所以叫做青铜时代。由于是罗丹从意大利归来后创作的作品,所以当然算是古典主义风格。但由于这个铜像太过逼真,引起了风波,在展览会上评委认为这个是用真人浇筑而成,结果罗丹后来直接不用任何模特,当众塑造了一个男子裸体雕像。从此,罗丹就…出名了….所以说,真金不怕火炼,是金子总会发光,不要总扯什么老天不眷顾木有机会啥的,实力才是个人的第一生产力。
《地狱之门》是罗丹根据蛋丁儿,不对,那是袁腾飞老师的念法,应该是但丁的文学作品《神曲·地狱篇》打造,这个是非常庞大的工作,花费了罗丹37年的时间。罗丹甚至把里面每一个细节都拿出来,单独做了许多雕塑,包括门眉上方,蹲坐着、看着门下众生的《思想者》,据说还是以罗丹自己为原型。
从这个意义来说,这个可能不算正在思考的人,叫做凝望者更合适。
由于是雕塑作品,所以会有青铜版、石膏版、树脂版、真人大小版等多种类型,这次来的是石膏版的好像。以前并没有近距离看过思想者,就觉得是个俯首撑着下巴的人,这次发现头发上有个奇怪的毡帽样的东西,具体原因不明。另外明明是睁着大眼睛的,可惜由于是雕塑,所以哪怕是睁着的,看起来跟闭着思考也差不多。
《地狱之门》是大型雕塑,这次只来了照片,自己就照了些从里面摘取出来独立的作品。包括这幅《思想者》的背景框作品:
同样从《地狱之门》中摘出的《你很美》,记得之前在世纪坛展览馆看过。不知道为什么,看到这位男士抱起女士蜷缩的身体,我会想起男女混合杂技….
有名的《吻》,后面是这尊雕塑原来所放位置的照片。在几个房间的交汇处,衬明亮的阳光,中间立着一尊白色而美丽的雕塑,把人类爱情里最美的一刻定格,的确是很奇妙的感觉。
那尊毁誉参半的《巴尔扎克》。其实罗丹为了创作这尊雕塑,雕刻了许多尊不同样式的巴尔扎克雕塑,还到巴尔扎克的家乡访问和体验。例如这尊雕塑,用健硕的器官表明作家旺盛的创造力。
不过可能也是发现巴克扎克大腹便便的裸体像,实在无法反映作家的精神,最后选择了这样一个习惯半夜工作作家穿着睡袍、高昂着头颅的雕塑。可惜这尊雕像被尖锐的批评者称为“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”,当时也让罗丹的声誉受到严重的质疑,导致后续大量契约的取消。这时我就想,其实如果雕一尊中规中矩的雕塑对罗丹来说不难,但那样又有什么意义呢?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,于是,他就遭受了创造可能带来的后果。
还有一个小故事,这尊雕像该有手的地方是空的。据说一天,罗丹正对着雕像思索,恰巧雕刻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,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,不由得赞叹不已,并久久地凝视着这双手。罗丹发现了这个情况后,做了一件人们意料之外的事情——直接砍掉了它。罗丹坚持,“整体感高于一切”,“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,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,也要毫不留情地舍弃”。
《加莱义民》是罗丹为加莱市制作的一组群像。英国围困了加莱,最后加莱决定投降,英王提出条件,加莱市选择六位义士自愿献出生命,以换来城市的投降和全市人民的生存。最终的结果是这七位义士被放回,但这个历史事件却让法国人感动和振奋,这个好像与中国传统观念不太相同,总归是乞降的事情…但还有什么,比全市市民的生命更重要的呢…好像当年兆铭也是这么想的…
作为八卦爱好者,自己看到了熟悉的克洛代尔的头像。介绍上写着:克洛代尔,雕塑家,罗丹的学生、模特、情人,也是罗丹的灵感源泉。
短发的克洛代尔。当时应该是满怀着爱意制作的这尊雕像吧。
但是…罗丹背后还有另一位女人,一位默默在他身后支持了他一辈子的女人–罗斯·伯雷。当罗丹还未成名、还不认识克洛代尔的时候,她就在罗丹身边;当罗丹与克洛代尔热恋似火的时候,她在罗丹身边(如果罗丹允许的话);在罗丹功成名就的时候,她仍然在罗丹身边;而直到去世前几个月,罗丹才正式迎娶罗斯·伯雷,这个坚韧的女人,总算有了名份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我们总喜欢浪漫的言情逸事,却忽视身边的柴米油盐,而实际上,后者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。
短短两个小时,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,自己简单了解了下这个展览,算是完整的了解了一下罗丹的作品,这一课算是补上了,再去法国看到罗丹的雕塑,希望会有熟悉的感觉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