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乎是自己坚持看完的、最难看完的一本原著了;整本书的阅读是从国庆前夕开始,之前网上也大概见过其极高的评价。开始两天照例是很难进入小说本身,但在看了大约50页的时候(总共204页左右),自己就有些疑惑了,到当时这个阅读进度为止,自己看到的仍然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16岁男孩霍尔顿,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,抽烟、在寝室打架、住旅馆、无聊的时候给一堆朋友打电话、逛酒吧,我甚至没有发现这个小说想要表达些什么。
但读到假期第四、五天的时候,我就有些迫切的想把它读完了,因为我实在忍不住再次查阅了网上的解读,了解到整本书的内容,其实就是之前看到的这些,小说讲述了一个16岁少年,霍尔顿·考尔菲德(Holden Caulfield),在圣诞节假前因为5门功课有4门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后,在极度压抑、颓废、矛盾中度过的几天经历。早熟但幼稚的霍尔顿发现现实世界的丑恶跟他理想的童年世界的“纯真”形成巨大的反差、在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、虚伪后沉湎于理想、纯真的童年世界里不能自拔,一直幻想能做个“纯真”保护神,最后精神几乎崩溃,被送进一家精神病医院疗养,在医院疗养康复中,他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自己的故事。
简而言之,整本书描述了霍尔顿在这个年纪的迷茫、堕落,夹杂着年轻人的纯真,或者再换言之,一种青春期堕落不到底,却离加入社会还早的生活状态。我想如果自己作为一个20左右、整天满街晃荡、却抑郁不得志的小年轻,可能会在这本书上得到更多的共鸣,整本书充斥着barstard(混蛋私生子)、crap(废物、粪)、heck(见鬼)、turd(无耻)、corny(乡巴佬的、长鸡眼的)、slob(懒虫)、nasty(污秽的)、damn(妈的)这种词,据说这种语言风格在一个时期甚至引起了许多人的模仿和大量共鸣,或许有些类似昆汀-塔伦蒂诺的电影风格,但自己并不习惯,而作者塞林格大量使用的'd、've、'll这种缩写,让我阅读时不断的判断是had、would、have还是will。
这部小说被亚当·戈普尼克认为与美国文学中的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、《哈克历险记》并列为“三部完美之作”,在70年代在美国被列为禁书,也有教师因为在课堂上讲述该小说而开除。甚至三起刺杀案都跟这本书的阅读者和崇拜者有关,最有名的包括里根刺杀案和约翰列侬的刺杀案。
这本书最有名的部分,莫过于那段霍尔顿跟妹妹讲述的自己愿意担当麦田捕手的话语:“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,几千几万个小孩子,附近没有一个人——没有一个大人,我是说——除了我。我呢,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。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,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,我就把他捉住——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,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,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,把他们捉住。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儿。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。”这段话衍生了各种分析和论述,也给这本小说带来了极高的评价,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意识流、生活流文学作品的魅力,但自己却并不十分感冒,也不想做过多的解读。
自己最喜欢的部分,却是霍尔顿晚上偷偷溜回家,跟妹妹菲比聊天的场景,那个场景甚至让我想起了自己晚上跟3岁的宝宝佑佑,在床上开玩笑、讲故事和玩耍时的情景,我想这也是大家认为的霍尔德纯真的这一面。但总体而言,这本书对自己仍然有些过于沉重或枯燥或冲突了(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在阅读笔记中说这句话了)。
本来同时还在看海明威的《老人与海》,以及卡耐基的《如何停止忧虑和影响他人》的原版,两本都已经看了30%,但是自己实在想换个轻松点的话题调节一下了,应该是继续看看《纳尼亚编年史》系列吧,因为国庆节这些天,每天白天黑夜,自己几乎是有空就捧着那本黄皮小书,甚至带着孩子外出去公园,都在包里带着它,但却看得人心里有种无法名状的感受,这种感受并不好,所以自己急切的想看完它,希望自己早日摆脱这样一种困境。
现在英文原著已经看到第6本,个人对大篇英文的紧张和陌生感应该没有了,今年10本的目标应该没有任何问题,不过自己仍然喜欢那种读《纳尼亚编年史》原著的享受的感觉,所以还是不要给自己太多阅读的压力。另外,口语和听力什么时候能提上日程呢...
最后仍然是放上一些生词,大部分都是脏话…
crap废话、粪;riddle谜语;heck见鬼;qualm紧张不安的;turd无耻的家伙、粪,chuck放弃、离职;corny乡巴佬的,长鸡眼的;moron笨蛋;ratty卑鄙的,恼怒的;fluck失败;slob懒虫;nasty污秽下流的;fag苦差事;flit同性恋;crook骗子;lousy讨厌的;gut内脏;prostitute妓女;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