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晓松说过一句话,叫做“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,还有诗和远方”,我想这次的话剧,相比起以前看过的演唱会和音乐剧,就严肃和文艺的多,更像是那句话中“诗”的角色,所以整个观看过程有些特别。
想去看这场话剧的决定非常偶然,吃过晚饭自己在微信公众号里随便翻翻,想看看北京最近有哪些展览,却看到了“中华世纪坛”的公众号下,有几则一个叫做《爱情的印象》的话剧的消息,便简单跟娟商量了下,就定下了第二天晚上的票。
记得歌手“万能青年旅店”的一首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:是谁来自山川湖海,却囿于昼夜、厨房与爱。所有不再年青的人,例如自己,总觉得悸动和辗转,早已不属于我们这样的年龄,我们每天更多的,是在培养自己对生活的坚韧和热爱,并在昼夜、厨房和爱中,去找寻并实现希望。通俗的说,大家都已过了懵懂的年纪,但又没到能对爱情能大彻大悟的时候,会期待这样一场戏,想看看那些视爱情如生命的人们,是怎样去思考他们的人生和感情。
可实际上却让人有些失望,整个话剧不长,70分钟,或者说很短,故事发生在一个即将拆去的老房子里,演员只有两个人,男演员是那位在中央台《档案》栏目中,自己挺喜欢的带白手套翻阅档案的主持人,女演员据说也演过不少角色和作品,可自己并没认出来。两位演员、四位角色、两对恋情,话剧用上下两部分的长篇对白,来演绎两对情侣或夫妻的感情。相比起来,全程像是散文朗诵,而不太像是话剧。之前看过的话剧或音乐剧,舞台布景的更换、角色的变换和情节的交错,总有些包袱或承转,而这次,却几乎只能拼命去感受两位演员的情绪,仔细的倾听和尝试理解他们的故事。
所以剧场很安静,也让观众席中偶然的咳嗽声,变的如此出众,但娟,的确是睡过去了两次。所以算是一次比较尴尬的事情,这次的剧本是改编自史铁生先生的长篇小说《务虚笔记》,来自书中的两个小故事或者说片段,并取名为《爱情的印象》。导演自己也说,之所以取名叫做爱情的印象,是因为印象通常很主观,印象只是局部,所以我们更愿意从所谓的客观中解放出来,去接受对个体更有意义的真实。当然,自己觉得,我们更多时候是从主观中升华,并寻找客观。这样反其道而行之,可能会体现出情感的力量和张力,但不管怎样,这两对爱情的故事,结合着朗诵的场景,实在是有些简单而枯燥了。
当然,我能体会到这个话剧一些细节的用心,例如利用地上窗户的倒影,来体现时光的转换;背景上点点的亮光,仿佛在诉说他们都不过是爱情的个体;最后结束时背景的投影,有些像水墨画,又有些像石头的花纹,配上雨点般的吊灯,仿佛想告诉我们些什么。
感觉话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,不管怎样,西方艺术中的一副油画,我总能看出希腊神话或圣经的故事、学院派的典雅、印象派的视觉,甚至浪漫主义的激情,音乐亦是如此,巴洛克音乐的欢快、军旅音乐的磅礴,甚至仅仅是因为熟悉的音乐的旋律,总不至于会睡着。但严肃的话剧却会如此,以后自己还是看些下里巴人的“开心麻花”类的话剧罢了。
关注中!感兴趣的朋友都来说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