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别康桥

  • 首页
  • 留言板
  • 工作相关
再别康桥
月亮点缀了你的窗子,你点缀了别人的梦!
  1. 首页
  2. 3 参观旅游
  3. 正文

2011.08.25,游记,参观《重返巴洛克绘画艺术展》

2011年08月25日 2514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

  很早就在世纪坛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,看到了今年下半年,世纪坛会提供好几场欧洲艺术文化的饕餮大餐,一直非常期待,不管是之前的“庞贝末日”,还是后来的“古典与唯美”,还有看过四遍之多的“伟大的世界文明”,让我和娟--两个对欧洲绘画、雕塑和文化的无知懵懂者,变成用心期待、了解和感受这些文化和艺术的爱好者,受益匪浅。

  但同时心情又特别忐忑和担心,因为下半年自己工作会很忙,娟也怀上了宝宝,所以害怕到时候会错过这些展览,而除了展览时间长些的“伟大的世界文明2”外,其他的展览都属于短期展,虽然短期展览时间其实也不短,但错过却是总是容易发生的事情。

  记得第一次看到“重返巴洛克”的海报预告,是在玉渊潭公园门口,自己马上在维基和百度百科上搜索了“巴洛克”、“巴洛克风格”和“巴洛克艺术”等词条,在玉渊潭公园散步时,边走边念给娟听,也算为两人后面的参观做预习和准备。当时只记得巴洛克风格绘画最大的特点就是跟宗教有关、动感、对比强烈,但具体的表现仍然不得而知。

  终于在这个周六上午,趁着两人的时间空当,去了熟悉而久违的世纪坛。单人票价30元,并不算很贵,这几年的参观我们已经总结出结论,艺术展的价值、展品的丰富程度以及主办方的付出和用心,绝对在票价上有所反应,所以我们宁愿票价贵些。

  奇怪的是,上午9点半的展览馆,居然除了安保人员和我们俩,没有一个参观者,于是跟娟租了讲解器,一幅幅的绘画看起来。

  到了后面才知道,整个展览分为A、B两部分,B是人的世界,A是神的世界,整个展览的作品来源于意大利的卡波迪蒙蒂博物馆,而巴洛克时代是从十六世纪开始,十七世纪结束的,因此这些那不勒斯十七世纪的绘画作品,既是那不勒斯艺术家的黄金时代,也是巴洛克艺术的黄金时代。

  而人和神,也是巴洛克艺术的两个最主要的主题,其实也就是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两大领域。因为十六七世纪的贵族,主要是战争的胜利者,这些贵族本身比较粗俗,却又自我感觉良好,喜欢自己装饰自己,沉重和敦实的特点,算是肖像画家创作的理想时代;而整个巴洛克风格流行的时期,一直是与16世纪中期的那场宗教改革同步的,在巴洛克风格盛行的150年里,宗教问题一直直接或间接贯穿于基督教世界的重大事件中,所以艺术家总是为宗教、圣徒或战争宣传和创作。

  问过保安才知道,关闭闪光灯后是可以照些相片的,而A、B展览也是在B部分参观出来后许久才知道的。所以照相并不是很多。印象很深的两幅画,是法国女画家伊莉莎白·维热·勒布伦的画作,这位玛丽皇后的御用画师,是法国最杰出的画家之一,能够亲眼见到路易十四时期的画作,感觉真的很奇妙,居然觉得历史书上熟识的凡尔赛宫、法国大革命、还有玛丽王后,离自己如此之近。

DSC03218

玛丽·克里斯蒂娜公主画像,伊莉莎白的作品

 

DSC03219

波旁的少年弗朗西斯肖像,伊莉莎白的作品

  静物是这次艺术展人的世界中一个小小的主题,照片中的静物对比强烈,颜色反差也很大,光线照在枯萎的花朵和部分亮色水果上,葡萄上甚至能看到白霜。画作大多采用的三角或对角线构图,这些应该都是巴洛克风格静物绘画的特点,而且静物中的咧开的石榴、无花果这些又跟宗教有关,反映了教徒为救赎普通大众而流的鲜血和做的牺牲。

DSC03221

两幅静物照片

  宗教战争-虽然为神而战,却仍然是人的世界。这幅画面表现得是“十字军东征”这一历史事件的一个战争画面,基督徒为了夺回已是奥斯曼帝国所属的圣城耶路撒冷,向土耳其人宣战。画作仍然是对角线构图,红色、蓝色、白色对比强烈,而战马的白,仍然是耀眼的那种。巴洛克艺术跟宗教的关系,总是剪不断的。

DSC03224

土耳其人与基督徒中间的战争

  到了上午10点左右,人终于渐渐多了起来,有美术学院的学生,在老师和义务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始了学习和参观。自己虽然不希望博物馆里太过熙攘,但总希望多些平常人来这里,既能提高大众艺术素养,也不枉博物馆人员的辛勤努力。

DSC03225

  巴洛克风格画作的一个重要特点-动感,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,即画作并不是平面的,而是仿佛与赏画的人有所互动,像这幅化妆舞会,立体感就非常强,两位画中人物的目光,仿佛在看着自己。当然,巴洛克的其他特点:光影、三角构图、对比强烈的红蓝白色彩在这里也表现无疑。

DSC03230

化妆舞会

  娟怀孕已经八个月了,刚进展厅的时候,胸口有些闷,所以经常在一旁的休息椅上坐下,我就小声在她旁边,把讲解器中的说明讲给她听。照的有些糊了,但还是放上来,作为娟这个时候的纪念。

DSC03232

  在B展览的最后,有文字说明巴洛克风格的特点-强烈对比、丰富的装饰、激情的表达、夸张的动感力度和紧张性,以及不对称的效果。结合刚才看到的画作,有了更深的体会。

DSC03233

  这幅《音乐课》,左侧有打拍子的老师、中间满意、鼓励和欣赏眼光的老女仆,全神贯注的女学生。画面故意把场景时间设在黄昏,光影照在不同的人身上,也照在远处的柱子上,动感和光影对比仍是这幅画作的特点。整个画面定格在一个动态场景的瞬间,运动和变化,也是巴洛克艺术一个代表性特点。

DSC03234

  克里奥帕特拉--多亏了HBO的《罗马》,我和娟对这位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王后的事迹熟悉非常,埃及艳后的绘画主题在十七世纪十分流行,这幅画作反映的是王后在生命最后时刻用毒蛇自杀的场景。跟之前在“西蒙绘画艺术展”上看到的《克娄巴特拉用死囚尝毒》不同,巴洛克的风格并没有展现恬淡和唯美,倒是尽情表现出了王后的憔悴、绝望,手握毒蛇的立体感,以及飘扬衣褶的动感。

DSC03228

  出来后照相留影,才发现原来还有一号展厅,可惜上午的时间已经过去大半,只有不到一小时的时间留给神的世界了。

DSC03243

  美丽和爱情女神维纳斯与战神马尔斯的故事,是古典绘画中一个较常见的主题,白色的皮肤、蓝色的绸缎,还有战神盔甲的金属光泽,仍然是充满了立体感和光影的对比。小爱神丘比特正在解开战神马尔斯的武装,意味着爱情的力量战胜了武力。

DSC03251

  印象最深的一副画作《圣阿加塔》,也是这次绘画展的宣传主题画之一。之前在《discovery》节目中见过她的介绍,出身贵族家庭的她,因为得罪了罗马帝国领事而驱入妓院,而后遭酷刑折磨并割去双乳,虽然最后被圣彼得施法恢复,但最终仍然在酷刑折磨下殉道。

  这里放这幅画近照的原因,也因为这次展览灯光有稍许问题,不管近看还是远看,光线都有些过于强烈,直射光使人很难看清画面本身,而只能看到画布的材质,也许用漫反射的灯光会解决这个问题。

DSC03255

圣阿加塔

  这幅画面则表现的是圣彼得在狱中,用药膏施法使阿加塔双乳不可思议长出的情景。

DSC03257

圣彼得探访狱中的圣阿加塔

  这幅画作是我们熟识的圣诞老人原型圣尼古拉,从一群贵族中解救为他们斟酒的少年的时刻,其左手托起书本上放着的三颗金蛋就是圣诞老人的特征。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立体感,背景的大理石建筑,也反映了巴洛克艺术在绘画中融合建筑的综合特点。

DSC03259

  后面参观的人渐渐多起来,第一展厅的参观者与第二展厅相比也热闹很多,但不时传来的小孩哭闹声,仍感觉不太雅致。宗教主题的画作很多,但个人觉得对巴洛克风格特点的展现,倒不如之前的静物和贵族画像了。

DSC03262

  由于时间关系,第一展厅的参观有些草率,也有些遗憾,不过整体收获仍然很大,作为国内第一次专门针对巴洛克绘画的特展,也算是为我们了解巴洛克艺术提供了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。至少我们记住了巴洛克绘画的特点、记住了伊莉莎白·维热·勒布伦、记住了圣阿加塔,也就足够了。回忆一下之前的《古典与唯美》展览,这次的巴洛克绘画展,所有的画作光影和色彩浓重,阴暗明显,豪华的装饰和服饰,配合写实的人物,少了些古典主义的浪漫和闲逸,也许这也是为何“巴洛克”在当时是贬义词汇了。

  出来买了两幅画作,买了一套明信片,还盖上了意大利卡波迪蒙蒂博物馆的印戳,很喜欢这样的纪念品。但发现每次这种展览的介绍书籍,总是厚厚而华丽的一本,价格也得一两百块,我倒希望能提供一些32或16开的彩色书籍,价格50块左右就可以,作为参观后的复习和回忆。那种大厚本的专业手册,估计只有艺术专业或者研究学者才会购买吧。也问过店里的相关人员,说是自负盈亏、成本所限,能有大本资料印刷已是所幸,但个人仍然感慨,艺术和公民素养事业,如果能有充足的经济支持该多好,每次都没有买到价格适中的纪念书籍,也俨然成为长久的憾事了。

标签: 博物馆 参观 艺术
最后更新:2013年03月04日

这个人很懒,什么都没留下

点赞
< 上一篇
下一篇 >

文章评论

取消回复

COPYRIGHT © 2021 zyea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

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