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别康桥

  • 首页
  • 留言板
  • 工作相关
再别康桥
月亮点缀了你的窗子,你点缀了别人的梦!
  1. 首页
  2. 3 参观旅游
  3. 正文

2013.06.18,参观,看了话剧《志摩归去》

2013年06月18日 1762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

IMG_1377_副本

两张票,是最便宜的位置

端午节三天假期,中间一天娟有事,孩子又太小,不太方便出远门,便在北京市区内找点事情,以不枉这几天假期。第一天在东直门簋街美食街的胡大餐厅为母亲庆祝生日,下午看了场电影;第二天晚上去保利剧院看了这场话剧。电影和演出,算起来也是我和娟除了参观博物馆、美术馆外最喜欢的事情,都属于不太费力的类型,或者说是属于视觉享受型。的确现在的心境,只喜欢些平静的东西,太喧嚣的实在应付不来。

下午两点,窗外突然噼里啪啦下起了大雨,天色也如入夜般阴暗,让人有些担心以北京的交通或排水情况,会不会让这次活动无法成行。但后来终究雨小了,我便开车去西边接娟,再和她一起赶往东边工人体育馆旁的保利剧院。

回想起这次活动的前因后果,这次演出跟志摩有关,自己也算是志摩的拥趸,在大学旧书摊上无意买到的《爱眉小札》,在图书馆找寻的《翡冷翠的一夜》和《巴黎的鳞爪》的纸页,自己渐渐开始关注他与张幼仪、林徽因和陆小曼的逸事,但这并不过瘾,后来就寻遍各种传记书籍、各种回忆录和故人评论。所以半个月前,在微博还是别的地方,看到了《志摩归去》的话剧在上海演出的消息,我便非常激动,因为从别人介绍的只言片语中,知道话剧主要表现的内容,是志摩飞机失事之后发生的故事,而这部分内容,恰好是我认为自己与其他只关心志摩感情的人的不同之处,自己一直非常留心志摩失事前后的事情,一直觉得他的死,有点像是偶然之中的必然,虽然现在这样说未免有些不敬,但的确是自己真实的想法。

得知演出地点在上海,我便只剩遗憾了。我甚至感慨,这辈子我应该找不到比这次主题还熟悉的话剧了(半年前也发过同样的感慨,在工体张惠妹的演唱会上,我认为这辈子除了张信哲、张惠妹,我几乎没有可以从头跟着唱到尾的演唱会了)。

但我某天在网上寻找周末活动时,居然看到了《志摩归去》的宣传图片,而且是在北京,我便迫不及待的开始订票。中间还出了小插曲,在保利剧院官网上订票,由于使用的是Google的Chrome浏览器,无法调用银行插件付款,我便重新用IE浏览器打开,然后…我惊奇的发现,历史订单中这条未付款完成的订票记录,居然无法找到再次付款的按钮,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当时没有成功付款的话,这两张票的位置便永远无法在线预订了。当晚8点,宝宝吵着要坐车车,我和娟就带着孩子驱车前往保利剧院,想看看能不能买到那两张自己预订的票。可惜长安街拥堵,到东边已经9点多, 宝宝也已熟睡,我们只好返回。

第二天是端午节假期第一天,我们在假日的第一个早上,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订《志摩归去》的演出票,于是全家老小开着车再次前往保利剧院。到现场却惊奇的发现,买票的人并不多,也就是这部话剧的关注程度,其实并不如我预想的高,虽然有少许失望,但至少自己已经拿到了那两张梦寐以求的票,现在需要担心的是,会不会180元一张的票价,离舞台太远而看不清了。

这是我和娟第一次来保利剧院,之前只听说过大大的保利集团,以及无数次去三里屯或工体要路过的保利剧院大楼。里面不太像是剧场,倒更像个酒店,灯壁辉煌的大厅,以至于我们进去了后还得小心的问下保安,售票窗口在哪里。

SONY DSC保利剧院

SONY DSC远处的天,有些乌云,暗示着话剧结束后的冰雹和暴雨

SONY DSC保利剧院大厅内

七点半开始演出,我们吃过晚饭,七点到了大厅,一路上我跟娟念着手机里下载的四五篇徐志摩的纪实资料,就为了能够在观看时多些收获。大厅二楼的栏杆旁,有一位穿长裙的女子在弹着钢琴,空气中充满着安静而优美的旋律。二楼的两边是几家餐厅,但仿佛都不太家常。由于带了相机和矿泉水,所以必须把包给寄存起来。但我有些奇怪,论现在手机的照相功能,都差不多赶上相机了,所以相机被禁手机却没有还是有些意思。

SONY DSC优美旋律的来源

进场后发现舞台不大,确切的说整个剧场也不大,我们在二楼中间,我甚至看不到一楼的所有座位。这也让我发现哪怕是便宜的票价,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观看体验,这跟在偌大的工人体育场几乎是天壤之别。演出有五幕,时间从7点半演出到10点多,每一幕中间是熄灯时刻,也是大家会鼓掌的时候,这都是我原来所不知道的(正如相声现场表演中,群众会有吁声表示叫好,也是现场观看前所不知道的)。

演出的剧情有些奇怪,我想这也是话剧编剧所特有的构思。开场便是志摩在变卖他的字画、文物以及上海的房子,因为他要实现他的新农村计划。这里的志摩,如同这一幕中购买志摩文物的乡绅女儿-一位志摩的崇拜者所言,“真正的志摩哪是你这样的油嘴滑舌之徒”(大意如此),而且在一九三几年的中国,描绘起志摩的欧洲乡村生活般的新农村计划,也颇有些不切实际。在第一幕的最后,乡绅女儿读到了报纸,刊登了徐志摩济南遇难的消息,旁边站着的是惊愕不已的徐志摩,当然看台上还有惊愕的我们,这不是篡改历史么,抑或这部戏是玄幻故事,当时我也不知道。

第二幕开始,便是自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情,胡适、凌叔华、林徽因和陆小曼围绕着八宝箱展开的对话。这里的林徽因有些刻意的表现大小姐风貌,陆小曼则是萎靡和悲伤参半,胡适也有些老好人的味道,甚至在得知八宝箱中有陆小曼写的关于他的文字,他便紧张的不得了。相当于各自把人性的弱点放大许多。

IMG_1400_副本这是胡适跟小曼在私谈

第三幕是志摩去找陆小曼,告诉睡梦中的她,他没死,因为在济南飞机降落加油,而他急于卖出文物筹集资金,便没有再上飞机。同时他也告诉了小曼,他已经不能忍受跟小曼在一起时,小曼生性中的放任和挥霍无度,现在的两人状态已经让他疲惫不堪。同时他还告诉翁瑞午,照顾好小曼,就当自己从未回来过。

第四幕是志摩去找林徽因,而此时的林徽因正在金岳霖和梁思成的感情中无法决断,志摩的出现,让林徽因欣喜,而志摩也在林徽因面前极尽轻佻的姿态。但最终志摩发现,他对林徽因早已是一厢情愿,自己其实根本就不该出现,留在林徽因心中,才是他当时最好的处境。

最后一幕是浙江老家,志摩父亲徐申如正准备着志摩的落葬之事,由于有飞机副驾驶员突然来报信,说他和志摩在济南下了飞机,所以都没有死。但大家都找不到证据,徐老先生也对第二天是否置办葬礼犹豫不决,但胡适列举了种种若不落葬的后果,也是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志摩必须死亡的理由。除了凌叔华不相信志摩的死,仅仅写了“冷月照花魂”的字幅。志摩于是回归张幼仪,却发现未续弦的徐申如老先生,和张幼仪之间隐晦的关系…这一切,志摩都看在眼里,志摩终于明白,他已经没有归宿,他的死,是各种偶然下的必然,于是他在念完诗句后,翻身慢慢躺进了祭奠的棺材里……

IMG_1406_副本所有人员谢幕

IMG_1410_副本空荡的舞台

大体情节就是如此,舞台背景上悬挂的志摩的诗句,老式家具和木质拱桥,还有陆小曼的烟榻、林徽因的书房,还有来的恰到好处的音乐。应该说是我看过的异常精彩的一场话剧(多年前看过张信哲的《露露听我说》,让人几乎无法接受)。

简单的总结,便是未死的志摩,摆脱了陆小曼,追寻着林徽因,最后回归到张幼仪,却发现,离开世间是他最好的归宿。整个故事结构也非常清晰,开始是志摩之死的报纸新闻,以及实际上未死的志摩;然后依次接触几位跟志摩相关的女人,志摩每相见一位,就破灭一次感情的幻想,一直到最后,葬礼上的志摩愈发完美,而仍活着的志摩却是最为尴尬且不堪,所以他的死也成为了必然。

如娟所说,这几出戏其实更像这些志摩死后的故人,在假设志摩没死时的心理活动,或梦境中遇见志摩时最真实的想法。我想这也是话剧的高明之处。把众人心里想的,用志摩没有死,而是夜访众人的方式表现出来。

这次的角色中,凌叔华倒是以前没有特别关注的人,但通过提前的了解,终于发现这次之前对她的忽略,要不是这次提前做的功课,剧情中的确很难去理解凌叔华的中立特点。

有人说这种话剧太过文艺,我倒觉得还好,毕竟耳熟能详的几段故事,看到在这里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,的确赏心悦目却又让人思考。回来的几天里,没事又翻了翻志摩日记,那些民国人和事,总觉得简单而朴实,再衬上志摩炙热的情愫,真有些怀念了。

SONY DSC自己上不了台面,就老上媳妇的

标签: 暂无
最后更新:2013年06月20日

这个人很懒,什么都没留下

点赞
< 上一篇
下一篇 >

文章评论

取消回复

COPYRIGHT © 2021 zyea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

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