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在微博上跟周老师约好,大年初五早上9点半,在国家博物馆会对《启蒙的艺术》展览进行讲解,但初五早上8点整起床后,我和娟吃完早饭,娟等着宝宝睡醒给他哺乳,算是我们外出前为宝宝提供的第一顿食物,等宝宝吃饱,我们又得准备宝宝今天一天的其他几顿了,于是娟将剩下的母乳储存在专用的储乳瓶中,这样我们长时间外出宝宝不至于饿肚子。
其实这也是我们有了宝宝后,每次外出前必须做的几件事情。
但这次留出的短短1个半小时,对我们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以及从住处赶往国博,后来发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。从住处赶往天安门时间不长,不到15分钟。我们如同往常,将车停在了国家大剧院的地下停车场,已是9点半。带着迟到的懊悔,我和娟连走带跑的赶往国家博物馆,却发现了排成长龙的游客队伍 … …
等我们进入《启蒙的艺术》展厅,已经是上午10点一刻了。
晚上回来在微博上,除了对周老师精彩的讲解表示感谢,还诚恳的对迟到的情况表示了歉意,本来还写了几句,因为先跟宝宝喂奶再储奶,耽误了半个多小时,但后来一想,迟到就是迟到了,还需要解释什么呢?本身就是很不礼貌的行为,而且离国博这么近,真的是很不应该的,于是删去了全部借口文字,真心的说了声对不起。
这次展览说是迄今为止中国展出的最大最隆重的德国艺术展,由于胡主席和温总理的亲自参与,也成为了文化外交的典范。据说德国总统和我们的胡主席,还是这次《启蒙的艺术》展览监护人呢。
展览包含了9个主题,包括宫廷生活、知识新视野、历史的诞生、他乡与故乡、爱与感伤、回归自然、阴暗面、公众与解放、艺术和革命。整体表现的是启蒙运动时期,欧洲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和转变。而这种思想和基础的转变,也为整个西方的民主以及文化的发展,奠定了厚实的基础。
再来看中国近代史的发展,以及现在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,倒真不是一次变革就能扭转的,说到底,中国思想、文化和科技的底层基石,还缺少类似欧洲启蒙运动这种循序渐进提升整个民族素质的过程。尤其是韩寒前段时间的那三篇有名的文章,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。
博物馆免费了,不代表进博物馆的人就不会大声说话了;故居推倒重建了,不代表经济发展和居住环境提高了;这个社会对金钱、权势和物质的追逐和崇拜,以及对思想、艺术和修养的亵渎,才是最深处的病疾,而这次启蒙的艺术,至少让我们看到欧洲社会治病的过程和表现。
在听周老师讲解时,有一句话真切的打动了我,也就是第一个展厅进门的第一幅作品,欧洲洛可可艺术的杰出代表德斯玛雷斯《艺术家和他的女儿安东尼娅》画面右下角的白色信笺上,写着的一段话。“黄金装饰不出豪华,高贵的出身决定不了气质,世间唯有美德不朽”。不管你是高居权位或亿万富翁,这一切都与气质和素养无关,唯一能决定的,就是你的品德。
甚至在现在的工作环境中,对待领导或他人,都一直认为自己尊重或敬畏他们,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位置和掌握的权力,而是因为他在知识和品德领域,是我值得敬重的人。因此,也经常会对一些长者在在位和退位时期的境遇差异,唏嘘不已。我只希望,自己在年老力迈时,路上遇到熟人,别人会简单而真诚的微笑,交错过后会低声的对旁人说,他是个很好的人,就够了。
为什么自己会对这幅作品的这句话有如此强烈的感应,回想起自己在13年前,也就是1999年大二时,听过一位洪明老师的课程,现在自己喜欢西方艺术、文化的情结,应该都是她带给我的。这里有一篇2002年写的博客链接:华工的林徽因--记忆中的洪明老师。
“注意到她描述人的时候,最看重的是人的品德。而我当时正徘徊在心理的成长途中,不知道自己以后该成为怎样的人,不知道人一辈子究竟为了什么。不过每次看到洪明老师描述一位伟人的时候,总是强调他的人品很好很坏之类的,我就觉得,人一辈子做的事情,在历史长河中,总是很渺小,而且由于历史局限性,很难界定所作所为是好是坏,但是自己如果留下一个良好的品德和口碑,至少后人会这么称呼他,他是一个品德优秀的人,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。这些都是洪明老师给我的启示,也是现在我的终身信条。”
“其实到今天,我还这么清楚的记得她,也许真的因为她对的课程,恰好符合我的爱好--希腊神话、圣经和其他的东西,也许因为她对历史人物人品的强调,改变了我的人生观,告诉我普通人也可以很伟大,成功的人也可以很猥琐。让我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,我们仍然应该守住自己心灵的一隅,因为那里可以存放我们的良知、道德和爱。”
单纯从作品的艺术角度来说,这幅画面出奇的让欣赏者本人成为了画家的模特,画家的女儿胸前所戴的黑色面具,将她喻为绘画艺术的化身,这也是作品的主题。
这个是展览的入口大厅,也是这次展览唯一能照相的地方。先放上我和娟的留念照。
文章评论